“积阴德”是什么意思?

德行是一个人处世的根本,一个人每日所做的事情并不只是对其自身有影响,你的一行一动,一念一思,都会对这个世界施加深远影响。所谓君子慎独,说的就是正直的人,他不单单要在人前保持善念,在自己独处的时候,更是

德行是一个人处世的根本,一个人每日所做的事情并不只是对其自身有影响,你的一行一动,一念一思,都会对这个世界施加深远影响。所谓君子慎独,说的就是正直的人,他不单单要在人前保持善念,在自己独处的时候,更是要注重品行的端持。德行之德的意思,也就是做良善之事。

“积阴德”是什么意思?

人们常说:杀人放火金腰带,修桥补路无尸骸。看似做好事没有好的下场,做坏事反而容易成功,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。因为真正的德行,不在于修桥补路这样的明善,明善自然也是不错,但是明善却不会引发因果的善报,只有阴德才会使一个人真正的得到善报。如果一个人突然发际了,那么我们会说他肯定是祖坟上冒青烟了,这种善报很多人会认为是积了阴德。其实不然,这种应该被称之为:祖德。祖德庇佑后世儿孙,阴德则是当世报,你今生的阴德,在今生就会以福报的方式给你反馈。关于阴德,在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中有着非常明确的阐释,在这本道教的经典中,说的是一个人做了好事,不应该大肆宣扬,只有默默的行善事,才会让自己得到福报。书中讲了一个故事:说是宋家有两个兄弟,从小就努力读书,希望以后登科中举,改变自己贫寒的命运。有一次两兄弟在求学的路上遇到了赶路道士,道士看了两个兄弟的面相大吃一惊,他告诉两兄弟:你们的福报深厚,以后弟弟要才冠天下,哥哥虽然不能比及,但也是名列高榜。

“积阴德”是什么意思?

两个兄弟听了之后十分欣喜,后来两兄弟进京会试,途中在一家道观避雨,那个行脚的道士也恰好在这里修行。二人准备去馆舍歇息的路上,地上有一群被水围困的蚂蚁,弟弟看了一眼,迈步就走了过去,哥哥跟着弟弟也迈了过去,可是当进到屋里子,哥哥借口要出去出恭,然后偷偷的回到蚂蚁受困的地方,用一根树枝把它们给解救了出来,回到屋后,并没有说出自己解救蚂蚁的事情。第二天兄弟两个起床后辞别道士,道士大惊,说为何一夜之间,哥哥脸上的福相竟然变得如此深厚。等到兄弟二人进京考试,试卷给交了上去后,考官们评定名次,弟弟文采斐然,自然列为第一,哥哥的名词也在前十。但是主考官却认为如今圣朝宣扬人伦有序,而弟弟名次位列哥哥之上,实有不妥,于是就把弟弟的名次和哥哥调换了过来,哥哥则成了状元,弟弟落在了第十名。这个故事讲述了阴德的好处,如果故事中的哥哥在解救了蚂蚁之后告诉了弟弟,那么他便不会有后来调换名次的福报了。

“积阴德”是什么意思?

阴德是行善不扬,阳德则是众人曰善,两者有很大的区别,阳德并不是不如阴德,只是阳德的福报,在被众人所知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报偿。这个福报,就是众人所给予的称赞,也就是名报。论语中,也讲述了一件事情:说是孔子有一个弟子,在外救了鲁国人,按照鲁国的规定,救人者可以去官府领取赏金,但是这个弟子却没有这样做,他认为做好事不应留名,就偷偷的跑回到家中,没有要赏金。后来孔子得知了这件事情,孔子并没有颂扬弟子这样的行为,而是批评他说,如果你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口碑,而不去宣扬救人的行为,那么就会减少很多人做好事的念头。不论是发自内心的善事,或者是为了得到好处,最关键的就是要宣扬做好事的行为,让行善者得到益处,才会带动更多人去行善。

“积阴德”是什么意思?

从这两个故事中,可以看出道教和儒教对于行善的认知冲突,道教认为做事要积攒阴德,不能去宣扬自己行善的事情,这样可以得到福报,而孔子却认为,如果抑制一个人做好事的动机,那么只会使更多人不去行善,那么相比于更多人得不到救助,一个人的福报又能算得了什么呢?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因此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也是百花齐放,各有不同。阴德积攒个人的福报,从而让人生可以得到很大的帮助,这种因果论,长久以来被很多人所为认同,但是孔子所说的也不无道理,必定不能指望这个世界上遍地都有道德高尚的人,只有让平时善念浅薄的人也有做好事的动机,才是倡导行善最为正确的做法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都已经摒弃了阴德的这种观点,政府和社会舆论对好人好事的表彰,就是认同了孔夫子的思想:行善者,不可使其灰心,必要让其扬志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如有侵权,联系我们删除(点击这里联系)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