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姓有多少人口 余姓起源及分布

余姓是大姓之一,人口较多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。下面就给大家分享关于余姓有多少人口 余姓起源及分布的相关小知识。

余姓有多少人口_余姓起源及分布

余姓有多少人口

余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位姓氏,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。在当代全国近12亿汉族中,余姓人群大约占了0.47%,总人口大约在580万

余姓的起源与演变:
余姓,中国百家大姓氏之一,主要起源于姬姓,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。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(民国版中列第90位),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,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(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。另2016年公安部统计数据约有近700万),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.41%,当年排名第41位。人口分布上主要以湖北,湖南,安徽,福建,广东,浙江,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。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,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。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,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。

源流一: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。
由余是周携王姬余臣(字伯服)的子孙(另一说是晋国姬叔虞之后),在出使秦国时,秦穆公见其有才,于是用计留作己用,任其为上卿。由余在任期间,为秦穆公制定攻讨西戎蛮族的策略,助秦灭西戎十二国,使之拓地千里。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为姓氏,称由氏和余氏。
源流二:
源于姒姓,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,属于帝王赐姓为氏。大禹有妻涂山氏,据《姓氏考略》记载:“传夏禹之后有余氏”。禹生有三子,大儿子启,继禹而为天子。次子宰,被封为显。三子空,又名罕,被封为余度王,其后以封地为氏,称余氏。
源流三:
源于余丘氏,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一个小诸侯,因封地在余丘,家族称余丘氏,后简化为单姓余。
源流四:
源于地名,出自蜀道褒斜栈道(褒斜亦称褒余)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李白在著名的《蜀道难》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。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、驿站官吏、商家栈伙等,其中以陕西汉中一带秦姓为主的流民,皆有居地名称为姓氏者,称褒余氏、褒斜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、余氏、斜氏,余氏读音作xié。
源流五:
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⑴.满族尼玛哈氏,源于唐朝末期女真“通用三十姓”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、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,以部为氏,满语为Nimaha Hala,汉义“鱼”,世居辽阳(今辽宁辽阳)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后多冠汉姓为余氏、俞氏、于氏、胜氏等。
⑵.满族裕瑚噜氏,满语为Yúhúrú Hala,以地为氏,世居虎尔哈(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)、讷殷(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)、安楚拉库(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)、长白山、裕瑚鲁(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),后多冠汉姓为余氏、玉氏、裕氏、于氏、娄氏等。
源流六:
源于赤狄,傈僳人,鲜卑人,古氐人,畲人,党项人等,如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,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
历史上余姓的分布和迁移:

余姓立姓之后,一直活动在四川、陕西一带。秦汉以后,余氏族人东迁入居河南,后继续东迁于江淮地区,很快散布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的余姓大族。到了唐宋时期,余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,尤其在闽赣浙鄂地区发展迅猛,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。
宋朝时期,余姓大约有8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%,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。余姓主要分布于福建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北,五省余姓大约占了全国余姓总人口的80%,其次分布于河南、广东、江苏等。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体基本上已经南下江南了。

明朝时期,余姓大约有54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58%,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、浙江、福建,这三省余姓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69%,其次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江苏、安徽,这四省的余姓又集中了21%。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,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29.2%。宋元明期间,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,其人口主要由北部向东南地区迁移,全国形成了以赣、浙、闽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区。

当代余姓的分布和图谱:

当代余姓的人口已达580多万,为全国第四十位姓氏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48%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∧形的态势。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五省,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54%,其次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重庆、湖南、云南、福建,这六省又集中了32%的余姓人口。河南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,居住了余姓总人口的13%。全国形成了豫鄂、川渝云、粤湘、赣皖浙闽四块余姓聚集区。

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,但不均衡。在河南东南、赣闽、皖浙大部、川渝鄂大部、云南、贵州西部、湖南北部、广东东部、广西西端、新疆西北,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72%以上,中心地区达到2.4%以上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%,居住了大约58%的余姓人群。在河南中部、安徽北部、山东南部、苏沪、浙江东北、台湾、湖北西北、四川北部、重庆北和南两端、湘贵粤桂大部、海南、陕甘南部、宁夏、青海东部,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24%—0.72%之间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.7%,居住了大约37%的余姓人群。

余姓的传统文化:
郡望和堂号

新安郡:秦置新安县,故址在今促池境内,属宏农郡,汉朝因之。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(公元280年)改新都郡置郡,治所在始新(今浙江淳安)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、安徽新安江流域,祁门等一带地区。东晋末分置东垣县。北周保定间置中州,建德间废,改置新安郡。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,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,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。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,后移治休宁(今安徽休宁),再后移治到歙县(今安徽歙县)。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,后不复变。
下邳郡: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。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(公元72年)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,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,治所在下邳(今江苏睢宁),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、邳县,南至安徽省嘉山县,东至江苏省涟水县、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。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、邳州市一带地区。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。明朝时期废黜。
吴兴郡:周朝始置县,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(公元266年)置郡,治所在乌程(今浙江吴兴),取吴国兴盛之意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。东晋朝义熙初年(公元405年)移至吴兴(今浙江吴兴),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、湖州市、余姚市、杭州市、德清县一线西北、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。隋朝仁寿二年壬戌(公元602年)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。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。
高阳郡:治所在高阳(今河北盏县)。汉桓帝置高阳郡,治高阳,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。西汉初郦食其自称“高阳酒徒”,是高阳乡,在今河南,与高阳郡无关。晋治博陆(今河北蠡县南)。北魏还治高阳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
武溪郡: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。
武威郡:河西武威(今甘肃武威)。元末死节淮西宣慰副使、都元帅府佥事谥忠宣余阙公世居地。
堂号

下邳堂:以望立堂。

新安堂:以望立堂。

忠宣堂: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阙谥“忠宣”。

清严堂:宋朝的余元一,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,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,号“清严”。

忠惠堂:宋朝时期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。沂王无后,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。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,就是后来的宋理宗。宋理宗即位后,封天锡为奉化郡公,他逝世后谥号“忠惠”。

八贤堂:北宋仁宗时余靖,曲江人(今广东曲江),官至工部尚书。他以敢直言著称。仁宗天圣年间,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,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氏人士,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。

四谏堂:余靖与欧阳修、王素、蔡襄世称”四谏”。皇祐间起知桂州,英宗即位,知广州10年,勤政廉洁,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,广州建”八贤堂”,靖为八贤之一受祀,晚年官至工部尚书。余氏四谏堂、八贤堂即由此而来。

其余有绍贤堂,培元堂,端本堂,敬义堂,敦睦堂,亲睦堂,敦本堂,白华堂,风采堂,永言堂,丰乐堂…等。

楹联 重要的余姓楹联有以下五副:
名高四谏;道就单车。
灵鼋负阁;钓鱼列屯。
器徵台辅;胆落豪踪。
清并林逋;学尊孟子。
谏草流香,当记曲江遗泽;长茅发迹,敢忘宋代传声。

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:
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余姓历代名人142名,占总名人数的0.31%,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七十四位;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.31%,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;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.56%,排在第三十九位;余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.45%,排在第五十二位。

历史上余姓的重要人物有:南朝宋大孝子余齐民;北宋尚书左丞余靖;南宋大臣余玠;元朝监察御史余阙;明朝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兼刊行者余象斗,天启进士、兵部尚书余煌;清朝文学家余怀,经学家余萧客;民国陆军总司令余汉谋,京剧艺术家余三胜,目录学家兼古典文献学家余嘉锡;当代物理学家余瑞璜,天体物理学家余青松,文学史家余冠英,戏剧教育家余上沅。

余姓血型:
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:O型占35.8%,A型占29.8%,B型占26.3%,AB型占8.1%。

以上就是文章余姓有多少人口 余姓起源及分布的全部内容,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你产生帮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如有侵权,联系我们删除(点击这里联系)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