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好人学好人:择友禁忌

中国人是乐于与人交往的,但出于世俗的限制和自身利害的考虑,对于所交往的人又是有选择的,是遵循一些禁忌习俗的。 “男女授受不亲”、“男女有别”、“男女不同席”、“

中国人是乐于与人交往的,但出于世俗的限制和自身利害的考虑,对于所交往的人又是有选择的,是遵循一些禁忌习俗的。
“男女授受不亲”、“男女有别”、“男女不同席”、“阿姨勿上姊夫门”是恐人猜疑男女间有不正当的性行为发生;“寡妇门前是非多”,因而边寡妇之子,也“非有见焉,弗与为友”;为避猜忌,人与人的往来亦须有所选择,俗话说“贫不串亲,富不串邻”,因为“贫串亲,易遭白眼;富串邻,易诬奸犯”;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”、“小子不舀麻糖蓝,闺女不看瓜菜园”都是恐人猜疑自己的行为动机不纯的。这种恐惧发展到极端,甚至走向了见死不救的地步,如“贤不荐医,智不荐药”、“勿救水中人”等等,这就又转而成为一种极端自私自利的行为准则了。
民间还以为客观环境是造成祸患的一个重要因素,因而除了自身修善行好之外还好特别注意与人交往的选择。俗以为“跟着好人学好人,跟着巫婆学下神”,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所以一定要与好人交往,不与坏人交往。民间的“宁跟红脸人打一架,不跟黄脸人说句话”、“黄眼绿睛,莫谈交情”一类的说法,虽然不见得是科学的,但反映着民间愿交好友,忌结恶人的良好愿望。避忌、隔离本来就是禁忌的一个主要方式。如果知道某种事物是有危险的,就一定要割断与它们的联系。在人际交往中,如果一方有病灾,那么,其他无病的人都有可能对他形成威胁,或者,反过来说,他也可能对别人形成威胁。因此,病人需要停止或者尽量减少社会交往,以免相互间造成危害。过去,汉族、苗族、佤族、珞巴族、瑶族、普米族、藏族、彝族、侗族等等都有“忌门”的习俗,就是在病人门上用树枝、草、旗、鞋、红布、竹笠等物件记号,设门标,禁忌他人进入。有些民族还常与鬼神信仰结合起来,以解释“忌门”的必要性。古俗还有上朔不会客的习俗。《风俗通义》云:“堪舆书云‘上朔会客必斗争’。”年纪大的人,也忌留住宿,恐有不测。俗语云:“七十不留宿,八十不留坐。”“七十不留饭,八十不留宿”即是此意。在人际往来中又忌与和尚、道士、尼姑等来往。俗语说:“前门不进尼姑,后门不进和尚”,“会交朋友,交些铁匠、木匠;不会交朋友,交些道士、和尚”,其中既有避嫌的意思,也有恐招来祸端的担忧。崩龙族旧时在狩猎、播种期间,忌有客人来访,否则,以为猎而无获,种而不萌,猎物与种子会被外人的灵魂摄走。这也是归罪于他人的一种俗信。所以在这些特殊情况下,忌讳与人交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如有侵权,联系我们删除(点击这里联系)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